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關於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」復議案闖關



國民黨在這週二的程序委員會上,分別將《食安法》及「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》復議案」,排入明天的院會。繼馬英九這陣子大力嘶吼「任內過服貿、談完貨貿、完成兩岸互設辦事處」後,新任內政委員會召委吳育昇,也嗆堵將在下周開始排審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》。
選前三十天,山雨欲來。
--
首先說明一下明天這個「復議案」到底什麼意思。
在今年四月十日退場後隔天,七個版本,包括民間版、政院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,正式被排入院會議程。國民黨本來想直接交付委員會審查,但被民進黨提起「復議」,擋了下來。因此,過去半年,「監督條例」的立法議程,至今還沒被排入委員會中審查。
馬英九因此說是民進黨刻意拖延、吳育昇說民進黨在「打假球」。
但說到底,為什麼會有這個爭議?
首先,我們得搞清楚,在民間版的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」之外,國民黨也推出了他們政院版的草案。試圖要在立院強推通過。而這個「政院版」草案,顯然是一個「不監督條例」,他事實上,只是把過去六年政院內部的行政程序,寫成法案,依然黑箱、毫無國會/公民參與監督的空間。
在張顯耀案後,馬政府主張「政院版能有效監督」的謊言,更是不攻自破。依據你們自己的「監督機制」,都可以搞出你們自己所謂的「共諜」在第一線長期參與談判。那這到底是哪門子「監督機制」?
(政院版V.S民間版監督條例的差別,請參見這個QA:http://billy3321.github.io/trade_act_qa/
第二,在這樣的背景下,回到程序問題。民進黨之所以提「復議」來阻擋,這牽涉到「排案主導權」的問題。
依據立院議事規則,每週二、五召開院會,一、三、四召開委員會。而各委員會裡面的「召集委員」,由兩黨輪流擔任(這週是國民黨、下周就民進黨)。「召集委員」的權力相當大,他可以決定何時審查、怎麼審查、何時表決,像「30秒張慶忠」,就是當時內政委員會的召委。
如果在本週五院會,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「付委」,下周剛好輪到吳育昇當召委。未來,就只有吳育昇可以掌握「監督條例」的排案主導權。國民黨打的就是這樣的如意算盤。我們難保,「30秒過政院版監督條例」的劇碼,何時又再重演。
而當「政院版監督條例」過關,馬英九就取得未來各種與中國談判的正當性。
正因此,民進黨才阻擋國民黨硬將法案付委、掌握排案主導權。過去半年,國民黨嘗試在兩次臨時會、乃至九月開議至今強推此案,但都未能成功。
現在的劇情發展,就是國民黨嗆堵,要強勢付委。
(程序問題,可以參考台大新聞E論壇作的這個動畫: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…/20140920/473377/
--
我們為何反對此時審查監督條例?
首先,在國民黨黨紀未鬆綁的此刻,我們顯然不能接受國民黨在此時排審、強渡關山。馬英九一再批評民進黨、公民團體拖延,但這當然是推卸責任的遁詞。
面對「監督條例」,馬政府若要回應民意,做法可以有很多。
首先,現行「政院版監督條立」顯然信用破產。若陸委會、國民黨團可以將現行的草案收回,主動納入民間版的條文,加強監督,同時不搶排案主導權,由在野黨來主審,輔以國民黨宣告黨紀鬆綁,讓國民黨立委在民意監督下進行審查。
我相信,民間憂慮將會減少很多。問題是,國民黨顯然不願意這樣做。
國民黨不做的原因,表面上的說詞,就是「台灣等不及」。
過去半年,馬英九最常拿來說嘴的就是「中韓FTA」,恐嚇台灣人民,若韓國先跟中國簽訂自貿協定,台灣經濟將會崩潰。因此,我們要趕快過監督條例、服貿,趕快簽貨貿。
這裡面,服貿的神話已經不攻自破。依據政府自己的調查數字,簽了服貿,未來十年內台灣的GDP成長也頂多0.025-0.034%,而這種為了毛利所需要犧牲的代價,卻包括中資來台可能擴大的財團壟斷、貧富差距,乃至國安問題,顯然弊大於利。
另方面,在貨貿問題上,首先,雖然中共一再放話說下個月APEC要簽「中韓FTA」,韓國官方也表示將會努力在年底簽訂。馬政府也一再拿這套說詞來恐嚇台灣,作為監督條例要快速通關的理由。
但觀諸中韓九月最近一輪談判的結果,依據韓聯社的報導,針對貨貿,雙方其實只在一些框架議程上達成共識,針對具體貨物關稅問題,卻「基本立場差異仍大」。最近韓國官方的說法,也是「不會草率在APEC上簽定FTA」。
道理很簡單,韓國跟台灣面臨一樣的問題,我們同時要求中國開放的工業項目,也都是中國重點扶植的產業。中國不可能貿然開放。而中國要求台、韓兩國開放的產業,包括最敏感的農業,卻可能造成台韓社會的重大衝擊。
換言之,「台韓FTA」的可能衝擊,並沒有馬政府所描繪的「這麼趕」。至少沒有趕在馬英九下台前,硬要簽貨貿充做一個「政績」。
進一步,就算「中韓FTA」真的簽訂,對台灣造成的實質衝擊,也不像馬政府所說的那麼大。反而簽了兩岸貨貿,對社會的衝擊才難以估量。
台灣並不如馬英九所說,不簽「貨貿」就是「鎖國」。作為WTO一員,我們現在對中出口,就已經有70%免關稅。未來中韓FTA簽訂,開放的幅度,也約在85%-90%之間。的確可能有衝擊,但也不如馬所說,是「鎖國」/「開放」的巨額差別。
現在討論的焦點,應該聚焦在,為了趕上與韓國間10-15%的平均關稅差異,要簽貨貿,以擴大進口包括800多項農產品、包括「油品」等食品加工業在內的2000多項中國產品進口,去換取馬政府現在力推的包括「石化」、「面板」等產業大舉赴中,到底划不划算?
想想李長榮、想想日月光、想想頂新。
台灣到底要持續縱容這些兩岸政商集團,持續在台灣擴大量產這些低毛利的產品,以擴大社會成本、換取財團獲利;還是我們應該現行過度依賴中國的發展模式,以另尋產業轉型之路?
這都是有待社會檢視,而非一昧用「趕」來解決的問題。
最後,就算服貿、貨貿都不是好東西,馬政府仍會隱諱地告訴我們,「如果不跟中國簽訂FTA ,中國就不會允許我們和他國簽訂FTA」。換言之,「委曲求全」的目的,是要換取中國首肯我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。
但,看看立委鄭麗君最新公布出來的調查結果,即使在過去六年,兩岸大幅經濟整合的趨勢下,我國仍至少有六個FTA,是在中國的阻撓下破局。
馬政府到底為什麼那麼有信心,持續「簽下去」,就能換取「中共點頭」?這也是一個不攻自破的阿Q戰略。
--
說到底,馬英九的「趕」戰略,表面上以經濟議題為掩護。但實質上,「監督條例」的闖關與否,其實跟台灣的經濟出路,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。
那麼,馬英九到底圖個什麼?
別忘了,潛藏在2005 年「連胡公報」的「兩岸談判路徑圖」中,最後一步,正是「兩岸和平協議」、正是兩岸政治終局談判。
這也正是馬英九念茲在茲,想促成馬習會的原因。
最新的戰況,眾所周知,是習近平已然打臉馬英九。下個月的APEC,不可能有馬習會這種戲碼。
但馬英九顯然還不放棄。現在闖關「監督條例」的政治解讀,最可能就是為下週「蕭習會」、乃至「王張會」鋪墊條件,以為卸任前的馬習會、政治談判鋪路。
這也正是未來一年半,台灣人的終局博弈。
國民黨在此時挑起「監督條例」的爭議,據說是為了年底選戰,要挑起「藍綠對立」來讓藍軍歸隊。
若果真如此,那簡直是國民黨把民眾當白痴的想法。
如果國民黨真想搞「藍綠對立」、硬要闖關監督條例,那我們只好讓戰勢正式延燒成「國民黨與公民的對立」。
你要闖關,我們就讓這整個月,正式成為對準國民黨的焦土戰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